五七煤矿绞车断绳跑车事故探析

[复制链接]
查看3240 | 回复1 | 2011-11-15 16: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如果不严格加强管理, 极易引发事故。2003 年2 月22 日16 时40 分许, 吕梁地区交城县岭底乡五七煤矿二坑发生特大绞车断绳跑车事故, 死亡14 人, 受伤5 人,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9. 9 万元。
一、矿井基本情况
五七煤矿二坑位于交城县岭底乡后火山村, 属岭底乡乡, 设计能力为年产9 万吨。该坑采用一对斜井开拓, 主斜井斜长714m, 倾角23&#8704;, 用于提升、下料、行人、通风; 副斜井斜长680m, 倾角26&#8704;, 用于回风及行人。该坑口设计采煤方法, 人工装煤, 人力平车运输, 坑木支护( 现还未形成壁式回采工作面) ; 掘进方法采用双巷( 正、副巷) 同步炮掘,双排戴帽点柱支护。采用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 安装4 - 72- 11No20B 型离心式风机一台, 电机功率75KW, 作为主风机; 备用风机为DK54- No11 型轴流式风机一台, 电机功率30KW。该坑口为双回路供电, 供电电压均为10KV, 一趟来自清徐东于变电站, 一趟来自交城县奈林变电站。地面安装三台变压器。主斜井采用单钩串车提升, 主绞车型为2JPT /1. 2 型, 电机功率95KW, 2003 年春节以后未投入使用。事故前采用1 台JD- 40 型调度绞车, 电机功率40KW, 担负提物、下料。提升纲丝绳选用6 # 19- 15. 5 型, 提升容器为手动翻V 型0. 75T 矿车。主斜井井巷内轨道为三道, 在中部341~ 400m 范围内为四道汇车场, 采用15Kg/ m 道轨, 轨距为650mm。主斜井上部车场设有一道挡车器, 井口变坡点以下无挡车装置。采掘工作面及顺槽为调度绞车牵引、人拉平车
运输, 大巷采用调度绞车牵引、矿车运输。
二、事故经过及事故发生地点、类别和断绳的认定
2003 年2 月22 日下午4 时许, 当班二班工人们在主斜井将四辆空矿车从上车场推在变坡点以下, 26 名工人违章爬上矿车。绞车司机未对绞车及钢丝绳作任何检查, 就启动40KW 调度绞车, 往下放当班第一钩车。车放下去后, 有工人步行入井。之后, 拉上来三辆重车, 扣车后, 放至井口变坡点下。剩余19 名工人爬上三辆矿车, 其中有3 人坐在第一辆从下往上) 车内, 钢丝绳钩头与矿车碰头连接处站了3 人, 其余13 人分布在第二、第三辆矿车上。当绞车运行距井口50多米时, 发生了断绳事故。该坑主提升系统为斜井串车提升方式, 事故当班采用JD- 40 型( 功率40KW) 调度绞车作为主提升设备, 15. 5NAT6# 19+ FC 钢丝绳作为提升钢丝绳。主斜井倾角为23&#8704;, 斜坡长度为714m。在2003 年2 月22 日4时许二班19 名人员下放过程中, 矿车运行至距井口51m 左右时钢丝绳在距钩头约51m 的变坡点处发生断裂, 造成跑车事故。
根据现场勘察情况和专家组技术鉴定及分析, 事故发生在该坑口主斜井井巷内。断绳位置在主斜井井口变坡点处,矿车距主斜井井口50m 左右。现场勘察时, 发现主斜井井口外地面广场有一根约50m 长的钢丝绳, 绳的一端是带有绳皮的钩头, 另一端有割断的残留痕迹。调度绞车滚筒上缠绕带有钩头的钢丝绳, 该绳头上也有割断的残留痕迹。事故钢丝绳由南通市小海钢丝绳厂生产, 钢丝绳的悬挂日期为2002 年11 月16 日。根据尸检报告, 遇难的14 人死因均为机械性损伤造成的颅脑损伤所致。结合人体在运动中剧烈碰撞钝物所形成的特征, 上述事实及询问调查取证证实, 该钢丝绳为事故绳, 断绳发生在距钩头50 余米处, 该事故是特大断绳跑车。

热帖推荐
yhm321 | 2014-1-2 12: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