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的高压输电线路双端故障测距新算法

[复制链接]
查看1500 | 回复3 | 2011-9-7 22: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简介: 快速准确地得到输电线路故障距离对电力系统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带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的输电线路(串补线路),由于串联电容的存在以及串联电容并联保护元件MOVs的非线性,现有的故障测距算法并不能直接应用到串补线路的故障测距中。因此,提出了一种采用双端电气量的串补线路故障测距新算法,该算法对MOVs采用指数模型模拟,MOVs上的电压降通过拟牛顿法求解,线路采用分布参数模型。 EMTP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很好的准确性和鲁棒性,且不受过渡电阻、故障类型、故障位置、故障发生角等的影响,其算例的测距精度均在0.5%以内。
关键字:输电线路 故障测距 串补线路 双端电气量
1 引言
   在输电线路中加入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不但能提高线路输送能力,改善系统的稳定性,而且还能改善电压质量、无功功率平衡及确定多回输电线路间负荷的最佳分配功能[1,2,7~11]。
   但因串补线路输电距离长,路经的地形环境复杂,发生故障是不可避免的。由于串联电容的存在,再加上串联电容并联保护元件MOVs本身具有的高度非线性特性,使得现有各种故障测距算法[12]对串补线路不再有效,因此有必要研究串补线路的故障测距问题。国外学者在近年也开始关注串补线路的故障测距问题,并提出了一些串补线路的故障测距算法,但其只是基于单端电气量的算法[2]。受过渡电阻,系统阻抗以及系统运行方式的影响很大,离实用化尚有距离。本文提出了一种使用双端电气量的串补线路故障测距新算法。该算法对MOVs模型采用了指数模型模拟,而MOVs上的电压降通过牛顿法迭代求解,而线路模型采用了分布参数模型。
   2 基本原理
   2.1 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端电压和端电流的计算
   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的安装位置如图1所示 [7~8], 对于图1(a)和图1(c)所示的情况,因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在变电站内,其端电压,端电流可以直接从PT和CT获得,所以本文只考虑图1(b)所示的串补线路故障测距问题。
  

  

  
   图2为串补线路单相故障示意图,线路两端母线标记为S和R,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离S端距离为Kd,pu,补偿度为Kc,线路全长为l,输电线路单位长度电感、电容、导线电阻及导线对地泄漏电导分别为L,C,R,G。
   如故障发生在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左侧F1处,把串联补偿电容和并联的MOVs看成一个非线性支路,则图2可以简化成图3。
  

  
   图3中, 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右侧到母线R瑞仍是一段无故障的正常输电线路。根据电报方程,利用已知的端电压、电流值,可以求得这段线路任意位置x处的电压、电流瞬时值。
   为了尽量减少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端电压、端电流计算误差,对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右端的线路采用集中电阻输电线路模型[4~6]来模拟,即把等值电阻分成两部分后再串入输电线路来计及导线损耗的影响,如图4所示。
  

  加入集中电阻后,根据贝杰龙(Bergeron)方程,可得
  

  式中 Z为波阻抗;v为波速;τ为波沿线路从R端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处的传播时间。
   2.2 MOVs上电压降的计算
   对于MOVs,可采用分段线性化模型、单指数模型以及多指数模型来模拟[3~6]。由于故障点与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的位置不同,流过MOVs上的电流差异很大,为更准确模拟MOVs,应采用如下多指数模型[3]:
  

  
   式中uMOV,iMOV为MOVs的电压降及流过的电流; Urefk,qk和Uk(k=0,1,...m)分别为MOVs的参考电压,指数以及多段指数曲线的分界点。
  

  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如图5所示,已知流过MOVs的电流,多段指数分界点 Uk应该转换成相应的电流值Ik。根据式(3),可得求解MOVs上电压降的微分方程为
  

  
   式中,C 可根据补偿度kc 求得,Urefk和qx可根据MOVs的伏安特性曲线用曲线拟合的方法求得, i为进入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的电流,由式(2)求得。为求MOVs上电压降的数值解,需对式(4)离散化,本文采用文献[1]推荐的2阶Gear差分来实现微分到差分的转化,有


热帖推荐
yhm321 | 2015-8-6 11: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pmr68 | 2013-12-14 19: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soso_e179:}
匿名 haoya | 2011-9-7 22: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