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性内点法的高中压配电网电压无功优化

[复制链接]
查看1508 | 回复2 | 2011-9-7 22: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摘要:针对高中压配电网的特点,将电压/无功优化问题分解成电容器投切和变压器分接头调整两个子问题,通过这两个子问题的交替优化得到最终解。采用原对偶路径跟踪法求解逐次线性化的电容器投切优化问题时,适当简化电压约束,提高了求解速度。变压器调整则采用逐步调整策略实现电压控制和减少调整次数。另外,改进了前代后代法潮流算法使之能处理弱环网和变压器支路。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配电网络 电压/无功优化 线性规划 内点法 前代后代法
1前言
   配电网电压无功优化是一个多变量、多约束混合非线性规划问题,优化方法主要有线性规划法[1,2]、非线性规划法[3]、动态规划法[4,5]和现代启发式搜索方法。非线性规划法具有较高的精度,但收敛性能有待提高。动态规划法和现代启发式搜索方法可以收敛于全局最优解,但计算时间随问题的规模急剧增加。线性规划法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求解无功优化问题的方法,它的主要优点是收敛可靠,计算速度快,便于处理各种约束条件。而线性规划内点法具有多项式时间复杂性,适合解决大规模配电网的电压/无功优化问题。本文运用原对偶路径跟踪内点法解决电容器优化投切子问题,计算时适当简化了电压约束,提高了求解速度。
  配电系统按电压等级可分为高压配电网(35~110kV)、中压配电网(6~10kV)、低压配电网(220~380kV)。在高中压配电网中,可通过投切电容器和调节变压器分接头达到电压无功优化的目的。根据高中压配电网具有弱环网或辐射状的特点,将优化问题分解成电容器投切和变压器分接头调节两个子问题,通过对两个子问题的交替优化来协调两者之间的耦合性,并得到最终最优解。另外,考虑到系统具有弱环网和存在变压器支路的情况,改进了前代后代法潮流算法。?
2高中压配电网无功优化的数学模型
   在高中压配电网中,变压器分接头的调节和电容器投切是电压无功控制的主要手段,事实上两种控制手段之间的耦合比较弱[2],在实际系统中常常是分开进行的[2,6]。分接头变量对系统损耗的影响较小,可将优化问题分解为电容器投切和变压器分接头调整两个子问题?[2,6]。对于电容器投切子问题,综合考虑了网损最小和电压水平最好两方面因素,为将这两部分目标函数值限制在同一数量级以便进行加权相加,对其进行了一些处理。而变压器分接头调整子问题以变压器分接头调整次数最少为目标。两个子问题的数学模型分别为式(1)和式(2)。?
  

  
式(1)、(2)中:Ploss、Pload分别为系统有功损耗和系统总有功负荷;分别为节点电压、节点电压期望值和节点电压上下限;λ、n分别为权系数和负荷节点数;V表示节点电压幅值组成的列向量矩阵;Q为可投切电容器容量列向量矩阵;K为非负整数列向量矩阵;N为非负整数集合;BC为电容器单台容量对角矩阵;T为可调变压器分接头档位列向量矩阵;式(1)、(2)中不等式约束包括节点电压、可投切电容器容量和变压器分接头上下限约束;等式约束为潮流约束f()。式(1)中目标函数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相对有功损耗和相对电压偏差量,两部分之间不存在量纲问题,且数量等级基本相同。式(2)中目标函数为变压器分接头调整次数fT。
  在优化计算时,两个子问题应协调进行。首先优化投切电容器,这将导致电压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所以可以适当放宽式(1)的电压约束;使变压器分接头调整有一定的调整空间。优化投切后,如果节点电压越限,分三种情况:只越上限,只越下限或同时越上下限,则相应修改式(2)的电压约束:减小电压上限值,提高下限值或缩短上下限范围,然后进行变压器分接头调整,这样使得下一次电容器优化投切在一个较好的电压水平上进行。两个子问题来回交替迭代,从而得到最终最优解。一般来回交叉迭代1~3次就可得到最终最优解。?
3电容器投切优化的逐次线性内点法
3.1电容器投切优化的逐次线性化


热帖推荐
yhm321 | 2013-9-4 20: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3:}
yangcun | 2011-9-7 22: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将式(1)表示为在某一运行点的直角坐标系统下的对Q线性化的增量型模型。首先将状态变量电压的实部和虚部线性化,实际上就是潮流约束方程的线性化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可求出电压幅值矩阵V的线性化系数CV和目标函数中的有功损耗Ploss线性化系数Closs,具体的方法可参考文献[1]。目标函数中电压相对偏差量部分的线性化系数求法如下:依次对所有的Vi求导后 乘以CV中的相应的行得到n×m阶矩阵,再将这个矩阵每列元素求和即可得到电压相对偏差量线性化系数。令目标函数总的线性化系数为C,线性化的最大调节步长为对角矩阵Stp,可用如下的线性模型式(3)来近似模拟式(1)。
  
  CT为目标函数系数。式(3)中上标T表示矩阵的转置,下同。式(4)是式(3)的约束条件上下限的取值调整式,已将ΔQ的上下限变换为x的上下限,e为单位列向量,式(3)实际上是对变量x的求解,x可以理解为线性化步长Stp的倍数列矩阵,因为Stp向上或向下调整的最大值,所以x取值不会超过[e,e],经过这样变换之后,有利于下文中用内点法 求解时找到合理的初始可行解和减小初始对偶间隙。
  在求线性化系数时关键是求系统的节点阻抗矩阵,而对于纯辐射型网络而言非常简单[1]。本文将系统视为一个整体,这样无需考虑环网是否只存在于单条馈线组内
本新闻共4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