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复制链接]
查看1539 | 回复1 | 2011-11-24 15: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改革开放近十年来,我国煤矿安全工作有了明显好转,全国煤矿“八五”前4年(1991年~1994年)百万吨死亡率比“七五”期间下降了28.01%。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下降了50.68%;国有地方煤矿下降了20.06%;乡镇煤矿下降了33.18%。但由于安全管理和安全科技水平等相
    对落后,煤矿事故多、伤亡大、职业病严重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好转。仅以1988年世界上重要产煤国家的煤矿安全生产情况做一对比就可看出:百万吨死亡率美国为0.06,波兰为0.59,英国为0.17,印度为0.93,世界上主要产煤国家平均为0.5;而1996年我国各类煤矿平均百万吨死亡率为5.3,比1988年的世界主要产煤国家平均百万吨死亡率高出近10倍,因各类伤亡事故和职业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250多亿元,建国40多年来,其累计损失超过4 000多亿元,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
    经济损失。这一切均警示了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式和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迫切性与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国有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和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呢?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论述。  
    1 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建立现代化煤矿安全管理系统工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能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根、盈利取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科学是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而且科学技术必须通过管理才能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煤炭行业安全管理系统工程是煤炭工业现代化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它是一种重视人、激励人、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系统和动态的管理方法,其最终的目的是实现煤炭行业整体安全的最优化,即使煤炭工业在生产中达到最佳的整体安全运行效应。煤炭行业传统的安全管理体制是“国家监察,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这样一种以企业为主、行业管理为辅的安全管理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企业往往把更多的精力、财力放在生产和追求经济效益上而把安全工作放在次要位置。传统的安全管理往往是从各企业(或人)自身经验中归纳的一些方法、原则进行管理,故称经验管理。而现代安全管理系统工程是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核心,并在传统安全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一门跨越各学科领域的边缘学科。它着重应用计算机主控技术和网络技术形成安全监测信息网络和安全生产过程的动态管理,从精神、物质、信息等方面去调动人的积极性,改造客观条件,能动地分析、预测和预防事故的发生,使事故的概率达到最低值。它与传统的安全管理重要的区别在于:打破了传统安全管理中单一的凭经验和个人主观判断与决策,而是靠客观实际的准确信息进行综合地、系统地分析,从人与环境关系、人与物关系的诸要素中,寻找出真正的事故原因,并做出预测和安全评价,研究事故致因的初始事件,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现代安全管理系统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控制和消除导致人员伤亡、职业病和财产损失并最终实现在功能、时间、成本等规定的条件下系统中人和财物所受的伤害和损失最小,即采用科学系统工程的原理、标准及技术方法,全面系统地识别、分析和评价整个系统中的危险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程度,为调整工艺设备、操作、管理、生产周期和费用等因素提供依据,使事故的发生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达到系统安全状态。如国内某矿务局是个年产原煤1 000万t、职工总数8万余人的国家特大型联合企业,1992年~1995年,全局事故呈上升趋势,1996年,在全局试行安全系统工程,经过近4年对6个子系统的应用,查出“三违”165人次,查出和解决隐患5750条,现场停止回采 工作面13个次,停止掘进工作面29个次,避免了有可能造成的事故80次,有效地控制了井下所有作业场所的安全隐患,对防止事故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煤矿企业推广应用安全系统管理工程,是煤矿提高安全工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2 建立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  
    从1994年到1996年,全国煤矿重大以上事故有上升的趋势。1996年,全国煤矿发生的重大以上事故比1994年增加了76次,上升31.8%;乡镇煤矿1996年发生的重大以上事故占全国煤矿重大以上事故总数的80.5%,与1994年的发生次数相比,增加了78次,上升32.42%。实践证明,企业要发展,要生存并使事故得到根本遏制,就必须苦练内功,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安全管理标准化是企业的一个战略问题,它包括质量标准化、信息管理、事故调查与分析等等,它既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效益工程。只有实行标准化管理,使一切工作处于良性的运作状态,才能实现人、财、物的最佳组合,从而获得时间上的节约和经济上的效益。衡量煤矿安全管理的好坏,应根据煤矿安全管理标准化和事故发生频度的实际加以确认。因为安全管理标准化工作是煤矿安全的基本保证,它的好坏不仅表现在矿井的工程质量、设备状况等硬件静态方面,同时也表现在生产过程的实际管理及工人按实际操作的自觉性等软件动态方面。早在1988年,国家就在地方煤矿中大张旗鼓地开展了质量标准化建设,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和规范的程序。1992年前后, 国家针对地方煤矿质量标准化建设成果,又重新修订并实施了新的考核标准。“安全为天,质量为本”,“上标准班,做标准事,干标准活”使得煤矿各项技术标准明确,有据可查,有标可依,并与国际IS----9002安全标准体系接轨,从而改变了过去那种“标准化是花架子, 是形式,投入大,劳民伤财”等错误观念。实践充分证明,标准化管理是煤矿安全工作的关键性环节。以淮北某矿为例,该矿是1986年集资521万元投产的,虽然原煤产量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达产”的目标,但矿井却后劲不足。为此,在权衡利弊,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矿当年拿出30余万元,大张旗鼓地开展达标活动,井上井下双管齐下,改造生产系统,实现两翼开采,并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方法等等,标准化建设一步到位,并通过部颁标准验收,从而取得连续9 年被授予部标准化矿井称号的好成绩。  
    3 强化素质教育与安全培训  
    煤矿生产发展到当今现代化生产阶段,尤其是大型、特大型煤矿企业的生产是以综合机械化采掘、生产集中、生产环节相互依赖性强且管理进入系统化、信息化以及对人素质要求很高为特点的。企业后劲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综合实力的强弱,其中“人”是至为关键的因素,因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硬件和软件归根结底都是以人为中心的,再先进的管理方法,再先进的生产设备,都要依赖人去实现它们的价值。所以每个成功的企业,都必须积极致力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在目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技成果日新月异,先进的管理方法被普遍应用的情况下,职工队伍素质的高低,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成败和能否确保其发展后劲的关键。
    现今煤炭企业的职工,大多是农民工、轮换工、合同工、协议工和临时工,他们文化水平低,又没有专业技术,心理上缺乏市场考验的能力、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观念,不能适应高强度的集约化、机械化采煤作业,特别严重的是某些地方煤矿经营决策者往往都是农民出身,在实行矿长负责制以后,很容易急功近利,缺乏从后劲着眼的人才培训和储备战略。针对上述问题,首先,应严格用工制度,建立健全考核、培训、持证上岗制度。定期对上岗职工进行强化性的安全技术岗位培训,使每一个职工从理论上都知道本岗位上每一个工序的技术要求和规程措施上的安全要求,达到“应知”要求并做到时间上、制度上有保障,即每隔一定的时间对职工全部轮训一遍。由于煤矿生产方式不同,生产工艺不同,机械化程度不同,有的一个工种一个岗位,有的可能几个工种一个岗位(即多工种岗位),无论哪一种情况,都要强化安全培训,不论是单工种或多工种,干几个工种就要学几个工种的岗位作业标准。同时,安全培训要有培训质量的要求,培训结束要进行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发给资格证书,持证上岗;考试不合格,继续培训,直至合格为止。坚决杜绝无证上岗,坚持“不懂本岗位作业标准的职工不准上岗”和“不按本岗位作业标准作业的职工下岗强制培训并按违章处罚”的原则。对各工种岗位作业标准的编制一定要通俗易懂,以适合不同文化层次的职工,真正做到既要考虑作业标准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又要考虑作业标准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其次,应特别加强要害工种的专业培训和调岗工种的换岗培训。如对井下电钳工、主提升司机、电机车司机和采煤机司机等特殊工种,要进行复训。同时,对新入矿工人以及更换岗位者,更要严格培训,对流动作业和单岗作业人员要加强监控。最后,理论培训应与实用技术有机结合,加强岗位技术练兵,定期组织职工进行技术比武,对于优胜者给予重奖,以调动职工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岗位上按标准规定进行作业。煤矿安全是一种多因素、多环节、动态复杂的系统工程。煤矿一切生产经营都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这不仅是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决定的,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讲,安全本身就是煤矿的最大效益。只有牢牢遵循“安全第一”的生产方针,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改革、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依靠科技进步,建立一套现代化的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才能促进煤炭工业经济效益的蓬勃发展。
热帖推荐
yhm321 | 2014-1-28 20: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